“面具团集体领盒饭,主角CP生离死别。”——《淮水竹亭》大结局刚播完,相关热搜词条便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。评论区瞬间被观众的眼泪与怒火淹没。
有人痛骂编剧“没有心”,扬言要给编剧寄刀片;也有人吐槽剧情“战力崩得像摇骰子”,角色一个接一个下线,却毫无逻辑和情感铺垫,仿佛只是为了制造眼泪而强行牺牲。更有人质疑:“这些角色到底为了什么而死?他们的牺牲有意义吗?”
作为一部改编自热门国漫的作品,《淮水竹亭》本该是情怀与质量兼具的代表作之一。然而,这场原本应是催泪炸弹的大结局,却最终沦为观众心中的“无效虐心”。全程看完结局的我,并未落泪,反而陷入沉思:
为什么现在的仙侠剧,越虐越不走心?
一、前期铺垫满满,结尾却空洞无力
在整部剧中,面具团的成长线一直被观众津津乐道。他们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,怀揣理想踏入未知的世界,誓要为圈内人争一口气。他们年少轻狂、不畏天地,抱着一腔热血想去圈外一探究竟,期待能为圈内人做一点什么。
但现实残酷,他们对圈外了解太少,最终只有两人活着回来。这一战,不仅是王权弘业失去剑心的关键转折点,更是整个世界观中关于牺牲与信念最震撼的一幕。
可到了剧版,前期的穿越剧情让整个故事变得扑朔迷离,种族矛盾被大幅削弱,取而代之的是“黑狐操控人心”的俗套阴谋论。这种改编,就像把《泰坦尼克号》中的阶级冲突删掉,转而让冰山撞船只是因为“天气不好”。
更让人失望的是,既然已经魔改了主线,主角团甚至提前预知了未来命运,那为何不彻底打破原著框架,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结局?
编剧一边打着“还原原著名场面”的旗号吃IP红利,一边又照搬原著的悲情结局,试图用“高燃牺牲”来打动观众。结果却是剧情缝合感极强,人物动机模糊,情感共鸣缺失,观众自然无法共情。
二、“还原原著”成了逃避创新的借口
如今的改编剧,尤其是动画改编剧,越来越喜欢打着“还原原著”的旗号来博取观众好感。这本无可厚非,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复制情节,而不去思考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影视化叙事,那么所谓的“还原”,就很容易沦为创意枯竭的遮羞布。
《淮水竹亭》正是如此。它试图在保留原著核心设定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,比如穿越、重生等流行题材,但却未能将这些新旧元素有机融合。结果就是——既失去了原著粉丝的情感认同,也未能赢得普通观众的共鸣。
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面具团的全灭。原著中,他们的牺牲是为了理想、为了信念、为了改变世界的可能。但在剧版中,他们更像是“剧情需要”的工具人,牺牲的意义被稀释,甚至连死亡的过程都显得仓促而草率。
观众不是不能接受悲剧,而是无法接受“无意义的悲剧”。如果连角色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而死,那观众又如何为之动容?
三、既要又要,最终什么都抓不住
编剧在创作过程中似乎陷入了两难选择:一方面想要迎合主流观众口味,加入现代流行元素,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丢掉原著的名场面,试图通过“还原”来维系老粉的情怀。
这种“既要又要”的态度,往往会导致作品变成“缝合怪”——既不像纯粹的改编剧,也不像原创作品,风格混乱,节奏断裂,人物单薄。
一个人不能既要又要,否则很大可能什么也要不到。一部剧也是如此。
四、结语:真正的虐,是让人记得住的痛
观众不怕剧虐,怕的是虐得没道理、没深度、没情感支撑。真正的好剧,不是靠角色一个个“领盒饭”堆出来的,而是靠扎实的人物塑造、合理的情感铺垫和深刻的主题表达。
《淮水竹亭》的失败,并不是因为结局太惨,而是因为它没有讲清楚“为何而死”,也没有告诉我们“值得与否”。
我们怀念那些真正让我们哭过、痛过的经典桥段,是因为它们背后有信仰、有坚持、有希望。而不是一句“这是原著剧情”,就把所有责任推给观众的情绪买单。
希望未来的仙侠剧,不要再拿“还原原著”当挡箭牌,而是真正用心打磨剧本,尊重角色,尊重观众。毕竟,观众不是傻子,感动不了他们,只能说明你不够真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