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《我的阿勒泰》惊艳众人后,爱奇艺微尘剧场时隔一年推出的《在人间》,凭借独特气质后劲十足。这部先锋剧集风格鲜明、题材大胆,浸透着意识流色彩与实验性。它摒弃常规叙事路径,邀请观众沉下心,步入一场需要耐心沉浸的感知之旅。
创作团队巧妙地将心理奇观与社会现实熔于一炉,以情绪流动牵引故事脉络,将观众径直带入精神分裂症患者贾小朵的意识迷宫。追剧的核心吸引力,在于目睹主角如何在如迷阵般的大脑中艰难摸索,在多重人格的轮番登场中,痛苦地拼凑并确认那个终极命题——“我是谁”。
在当下诸多标榜现实主义却难掩悬浮的作品中,《在人间》堪称一部高度凝练的现实主义杰作。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:当现实被推向极致,往往呈现出荒诞的面貌。内卷的社会、割裂的世界、个体的停滞感与人工智能的狂飙突进,共同加剧着人的工具化与物化。贾小朵的束缚与抗争,尖锐地映照出现代人普遍遭遇的主体性迷失困境。
除却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核与高概念设定,《在人间》的情感线同样极具冲击力,足以令众多仙侠、古偶与都市剧借鉴。贾小朵与徐天雨夜出租车内的奇妙邂逅,表面是浪漫的一见钟情,内里却是一个“自己爱上自己”的极致设定。这种极为小众的“水仙之恋”,其CP感竟意外地耐人寻味。主人格与副人格相爱,我即是你,你即是我,爱对方如同爱自身,两个灵魂在意识深渊中撕扯纠缠,爱得越深越近自毁——如此纯粹又极致的爱恋设定,哪位“磕学家”能轻易抵挡?
无论题材或叙事,《在人间》都极其“非常规”,难以简单归类,也绝非追求轻松娱乐的大众首选。剧中的“悬念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谜题追踪,而在于如何层层剥开,抵达创作者的表达核心——在精神困境中完成与自我的终极和解。然而,这种解谜过程未必是所有人结束疲惫工作后愿意投入的脑力挑战,其受众注定是偏爱深度思考且富有耐心的观众。
在当下的观剧环境中,《在人间》的叙事节奏与风格显然偏离了“主流”偏好。许多人应付现实已耗尽心力,观剧只为“下饭”而非“烧脑”。部分未能坚持到底的观众给出低分评价,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剧集的破圈广度。
然而,站在剧集艺术发展的维度审视,这部“非主流”作品为国产剧开辟了一条虚实交织、探索意识流的先锋路径,其价值弥足珍贵。我们固然需要通俗轻松的流行之作,但同样迫切渴求的,是敢于打破创作惯性、锐意创新的实验先锋。《在人间》的存在本身,便是一份值得珍视的答卷。